马六甲大学:在古城肌理中生长的学术栖居地​

热点文章

2025年7月25日

​ 提及马来西亚留学,除了吉隆坡的繁华,马六甲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古城,藏着另一番独特的学术风景。马六甲大学(Universiti Malaya Melaka,简称 UM Melaka)虽不如马大历史悠久,却凭借与古城共生的特质,成为体验马来西亚文化深度的绝佳选择。​

与古城共生:一所大学的在地基因​

马六甲大学的诞生,与这座城市的复兴紧密相连。2000 年,为响应马来西亚政府 “高等教育区域化” 的战略,马六甲大学在古城边缘应运而生。不同于建在新区的现代化校园,它的校舍巧妙地融入马六甲的城市肌理 —— 部分教学楼由殖民时期的旧建筑改造而成,斑驳的红砖墙外是百年菩提树,推开窗户就能看见远处鸡场街的红灯笼与荷兰红屋的尖顶。​

这种 “城校相融” 的格局,让学习从课堂自然延伸到城市角落。历史系的学生常去圣保罗山遗址实地授课,分析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时期的建筑痕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就设在鸡场街的老店家中,学习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旅游业。对学生而言,整座马六甲城都是活的教材。​

文化杂交的日常:比课本更生动的课堂​

马六甲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而马六甲大学的校园文化,更是这种 “杂交性” 的浓缩体现。在这里,你会看到戴头巾的马来女生与穿旗袍的华裔女生一起排练娘惹舞蹈,印度裔教授在课堂上引用《论语》解读管理哲学,食堂里的 “三合一” 早餐 —— 椰浆饭配咖椰吐司加拉茶,恰如校园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最具特色的是 “古城文化周” 活动。学生们会复原马六甲苏丹王朝的宫廷仪式,演绎葡萄牙殖民者与本地族群的贸易场景,甚至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郑和宝船模型。这种将历史活化的方式,让 “马六甲海峡的故事” 不再是地理课本上的名词,而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

留学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低成本的深度体验​

选择马六甲大学的留学生,往往看重这里 “高性价比” 的隐形价值。作为州立大学,其学费仅为部分私立大学的三分之一,生活成本也远低于吉隆坡 —— 在鸡场街吃一碗娘惹叻沙只需 5 马币,租一间步行到校园的公寓月租不足千元人民币。​

但更珍贵的,是在古城生活的沉浸式体验。你可以花一下午在青云亭听老人讲马六甲华人的移民史,周末跟着渔民出海了解海峡生态,甚至在租住的老屋中发现上世纪的商号印章。这种与当地社会的深度联结,让留学超越了 “获取学位” 的单一目标,成为一场关于文化认知的修行。​ 许多留学生说,马六甲大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教会你用 “多棱镜” 看世界:站在荷兰红屋前,你会理解殖民历史的复杂性;尝一口娘惹菜的甜辣交织,能体会文化融合的奇妙;而傍晚在海边看到清真寺的尖塔与基督教堂的钟楼同框时,便会懂得这座城市 —— 以及这所大学 —— 最动人的生存哲学:差异不是对立,而是共生的养分。​

对于想以低成本体验东南亚文化精髓的留学生而言,马六甲大学或许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让读书成为一场与古城的对话,让学位证书之外,还能收获一套理解世界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