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绿色施工打造跨国 “绿色脊梁”

热点文章

2025年8月14日


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宏伟蓝图下,众多闪耀着合作与发展光辉的项目如繁星般点缀在沿线国家。其中,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马东铁)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绿色施工理念的生动实践,承载着中国对环保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马来西亚的尊重与友谊 ,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个意义非凡的项目。 项目概况:连接梦想的交通纽带
马东铁项目北起哥打巴鲁,向南至关丹后折向西至巴生港,全长 665 公里,堪称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承建的最大单体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建成后,它将如同一根坚实的 “脊梁”,贯穿马来半岛,成为连接马来西亚东西海岸的交通主动脉,极大地改善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从吉隆坡到哥打巴鲁的通行时间将从原本漫长的 8 - 12 小时大幅缩减至 4 小时,货运效率也将得到质的提升 。 绿色规划:对自然的温柔以待
项目伊始,规划者便将绿色理念深深植入其中。在线路设计时充分考量当地诉求,进行了一系列优化举措 。穿过森林保护区的数量从设计预期的 35 个锐减至 13 个,影响比例降低了 89.2% 。同时,巧妙避让雪兰莪州的石英山脉,为马来西亚保留了计划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自然资源 。这些精心的规划,尽可能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的干扰,让铁路在未来穿梭于山水之间时,能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绿色设计:为生态系统留 “通道”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当地生态圈的影响,建设团队在铁路两侧特意保留 “植被通道” 。这一设计让被铁路分割开的生态片区重新建立起联系,使得动植物的迁徙、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得以顺畅进行 。此外,铁路边坡绿化专门选用部分原生植物 。这些植物早已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仅成活率高,还能更好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可持续性。 绿色技术:科技助力青山绿水
在施工过程中,先进的绿色技术成为守护马来西亚生态环境的有力武器 。以东南亚第一长隧 —— 云顶隧道为例,项目引进了迄今为止马来西亚直径最大、掘进距离最长的山岭隧道敞开式硬岩掘进机(TBM) 。这种先进设备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效作业,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活动对山体环境的扰动,避免大规模的爆破和开挖对周边生态造成破坏,稳稳地守护住马来西亚的青山绿水 。 绿色施工:细节处彰显环保决心
靠近巴生河流域的路段,淤泥深厚,地面流泥几乎不具备承载力,施工难度极大 。但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在施工中严守环保准则 。在施工现场,设置了拦截与过滤设施,定期抽检周边水体水质,并制定针对异常情况的应急处理机制 。为防止自然水体被污染,在施工区域外围设立排水沟、隔离池、沉降池等 。边坡还专门设置遮拦网,有效避免频繁充裕的雨水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比如在 28 号桥的施工中,项目部在围蔽区域边缘及护筒周边码放沙袋,构建泥浆防护屏障;在场地周边开挖截水沟,构建截排水系统;采用专门定制的泥浆罐进行泥浆转运,杜绝泄漏现象,全方位践行绿色施工理念 。 绿色合作:携手共筑环保之路
马东铁项目团队是一个国际化的 “大家庭”,建设者来自世界各地 。在这个大家庭里,中方积极与马来西亚属地员工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工人分享 “绿色施工” 等建设理念 。通过一次次技术交流、培训活动,将环保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建设者心中 。同时,项目团队还与马来西亚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签订野生动物保护协议,设置高架桥及野生动物通道 。组织各类环保活动,如 “红树林恢复计划及巴生河教育之旅”“爱护我们的河流”“油污泄露应急处置演练” 等 ,带动当地民众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让绿色发展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收获认可: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马来西亚建筑工业发展局(CIDB)为马东铁项目颁发 “永续性基建星评估(Sustainable Infrastar)” 认证 ,这是对项目在环保领域不懈努力和造福属地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成果的高度肯定 。项目申报的《坚持 “五绿建设” 打造 “绿色铁路” 践行绿色 “一带一路” 倡议》荣获中国 2024 年度交通企业社会责任(ESG)卓越案例 。沿线的马来西亚民众也从最初对工程影响环境的担忧,转变为如今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 。这一系列认可,是马东铁项目绿色之路的最好见证,也激励着建设者们继续在环保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马东铁项目以其全方位的绿色实践,打破了人们对工程建设破坏环境的固有认知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时,对环保理念的坚守以及对合作国家的尊重 。对于计划来马来西亚留学的同学们而言,马东铁项目也是一个绝佳的学习范例 。在这里,大家可以深入了解到绿色工程技术、跨国合作模式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学子受此启发,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让绿色发展的理念传播得更远、更广 。